鱼是靠什么来辨别气味的
- 更新于:2021-12-28 20:45:29
- 阅读 ( )
鱼类并不能辨别气味,因为它生活在水中,挥发性的气体不能传到它的鼻子里。它的鼻子里有嗅囊等器官,当水流经过的时候,它可以感受到水流的氨基酸含量,由此来判断水质的好坏,同时也有助于它寻找食物的踪迹。当然除了嗅觉外,鱼儿的侧线也是重要的感知器官。
鱼是靠什么辨别气味的?
有时在温度、气象条件都正常的情况下,鱼仍不咬钩,这是每个钓友包括台钓钓友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说这是鱼被钓滑了。
鱼是通过它自身的听觉、嗅觉和视觉去寻觅、发现、吞食鱼饵的。因此,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探讨一下鱼被钓滑而拒食的形成原因。
●
鱼的视觉分辨力与拒食的关系
就多数鱼而言,视觉是决定其能不能张口的关键。在经常有人光顾的鱼塘,颜色、形态基本相同的鱼饵,鱼一看便知暗藏杀机。
鱼具备的这种观察能力使它们看到钓饵也不上钩,因此,鱼就更加难以上钩了。
●
鱼的听觉分辨力与拒食的关系
鱼的听觉来源于它的侧线,鱼对声响十分敏感,而声响又代表着某种信号。
1、得到食物的信号
如昆虫落水的挣扎声,颗粒饲料撒落水面的“哗哗”声等。能对鱼产生强烈诱惑的声响信号。
2、预示危险的声响
如嘈杂沉重的脚步声、喧哗声以及“噼噼啪啪”的击水声等,就是预示危险的声响信号。
鱼具有很强的听觉分辨能力,当它意识到危险将要来到时,就不敢咬钩了。
●
鱼的嗅觉分辨力与拒食的关系
鱼是靠其灵敏的嗅觉寻觅食物的,在很远就能嗅到饵料的气味,要想多钓鱼,就必须首先从气味上刺激鱼。
但随着垂钓人的增多,时间长了,鱼便对某些气味的刺激产生了戒备,进而使鱼形成了条件反射。
当鱼再闻到这些气味后便会意识到有一种潜在的危险,这时的鱼就不那么好钓了。
钓技尤其是台钓钓技的高低,很大程度反映在伪装的技术上。伪装技术的高低,决定着钓获量的多少,造假造得越逼真,上钩的鱼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鱼是靠什么辨别气味的?
鱼是怎样辨别气味的?人和其他高等动物用鼻子辨别气味,而鱼类不一样,对于鱼类而言,包括嗅囊在内的嗅觉和味觉器官,大都长在嘴巴周围,鱼类的嗅囊能感觉到周围食物发出的味道刺激。
鱼靠什么辨别气味?
鱼类的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都长在嘴巴周围和唇边上。鱼类并不能辨别气味,因为它生活在水中,挥发性的气体不能传到它的鼻子里。它的鼻子里有嗅囊等器官,当水流经过的时候,它可以感受到水流的氨基酸含量,由此来判断水质的好坏,同时也有助于它寻找食物的踪迹。当然除了嗅觉外,鱼儿的侧线也是重要的感知器官。
人是比鱼类要聪明的,知道要该把可以吃的东西吃进去,然后感知,享受这个味觉盛宴。但是鱼类生活的地方环境特别复杂,土壤啊,树枝啊,什么东西全部在一块儿,营造出了鱼类的原生地。
鱼类并不能像人类一样,精确的辨别出可以吃的东西并且将其送入口中吃掉,而且鱼类生存的环境,并没有指定的供应食物的区域。鱼类的味蕾确实有的分布在嘴里面,这也可以尝出自己吃进去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吃。
扩展资料通常情况之下,人类的味蕾一般在10000个左右,他们都分布在舌头或者口腔之上。但是鱼类的味蕾数量是人类的数十倍,你可以想象一下,也就是十多万个味蕾,甚至有的鱼类可以达到二十万个味蕾。人类可以感知酸甜苦咸,鱼类同样可以感知到,而且程度更加深,这也是一部分鱼类挑食的原因。
对味觉是很敏感的,嗅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味觉。我们以前提到过的鳗鲡鱼可以在极大的水域中感知到一滴来自家乡的水,大马哈鱼可以在一个标准奥林匹克游泳池里面感受到一只虾的存在,这是嗅觉,其实也是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