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什么时候能进入冬眠期
- 更新于:2022-01-01 09:10:13
- 阅读 ( )
乌龟一般在11月份会进入冬眠期。此时的温度降到10℃以下,食物也比较匮乏,所以它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准备冬眠。家养乌龟的话可以冬眠,也可以放在温室里养。冬眠的好处有很多,可以促进它性成熟,同时也能增强体质,一般温室养的龟容易生病,但自然冬眠的龟抗病能力会好一些。
一般乌龟的冬眠期是什么时候啊?
我家的乌龟一冬天就不怎么吃东西了,又不动。我想是冬眠了吧!我找到的:冬季是龟的冬眠期,大约在www.chONGWugO%.cOM11-4月份,温度在15度以下,龟逐渐停止进食,就开始进入冬眠期了。冬眠时也不能离开水,否则就会生病,失水而死的。进入冬眠期,室温不宜太高,0-5度最适宜,这样龟就不太活动,减少消耗体能.如果温度太高,龟一直在爬动,大量消耗体能,对龟是不利的.应把龟放在有水的缸中过冬,水不要太多,水放到龟背即可,还可在缸里面放一块方形砖或石块。龟要晒阳光时可以爬在上面。千万注意水不可被冰冻结,否则,巴西龟会被冻死的。可把龟缸搬到室内,放在有1-2小时阳光照射的地方,阳光可杀菌,只要这样做了,冬天一般没什么病的, 注意室温保持在零度以上,就能安全过冬了。乌龟什么时候进入冬眠期
1、10月气温逐渐下降后其来食量开始下降,当气温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则停止摄食,进入冬眠期。乌龟的生活与气候关系密切,每年4月初开始摄食;6~8月摄食活动达最高峰,增重速度最快。2、乌龟(Chincmys reevesii)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有时特指乌龟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龟科,是常见的龟鳖目动物之一。小乌龟冬天冬眠期是什么时候?
一般来说,巴西龟在15℃以下开始进入冬眠,当水温升至16℃以上时开始摄食。巴西龟的抗寒性还可以,一般只要水温不低于4℃就能安全越冬。家庭饲养在室内一般不会低于这个温度,但如果饲养在阳台或花园水池的就要注意了。
尤其是现在晚间气温低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好防寒措施。最好把它们移入室内,放入干净的塑料盆中,盆里不用放水,用点湿草或湿毛巾覆盖龟体,平时注意喷点水保持湿度就能安全过冬了 人工冬眠: 若要成功繁殖红耳龟,第一步就是要让他安全地冬眠,而且先要有正确的预备。
首先,红耳龟的消化管道内一定要排空,因为残留在体内的食物会发酵、令胃壁肠壁破裂、引致死亡。 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替红耳龟排空体内食物,首先,在气温正式下降前至少一个星期(最好两个星期)停止喂食,在最后三至四天将他泡温水就会帮助他排清粪便。
要注意的是,如果龟营养不良、憔悴、衰弱、消瘦都不要让他冬眠,通常这样的龟没有储存所需的脂肪去维持这段不吃食的静止期,当“燃料”耗尽后就会不幸身亡,所以饲养者应尽量确保他的龟健康和在朝气勃勃的活跃期里吃得足够的营养。
同样,新生龟的头一年冬天也要考虑不让他冬眠,却要对他保温、继续喂食,年幼龟通常太脆弱,纵使在控制得合宜的环境也不能面对冬眠的艰辛而不能存下来,有说新生龟头一年的死亡率高达 85 %,由于两岁前都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最好用两年的时间来对他保持温暖、继续喂食、让他保持活跃、直至他有强健的体能去应付冬眠时的严寒。
这个是摹拟一些在陆上冬眠的龟,虽然这个通常是专为盒龟(即箱龟或闭壳龟)和陆龟而作的方式,但也适合一些泽龟,这个方式对一般的饲养者来说比较方便、也容许他们对冬眠期间的龟有较密切的监察。
提供合适冬眠温度的方法有几种,但若你居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就可能要花费了,如果跟作者一样居于气候温和地区的饲养者,要提供合适冬眠的温度就容易了,冬天的温度就是适合冬眠的温度了。
将你的红耳龟放于一个不容易被屋内热力所影响到的房间,地窖和阁楼都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如果你选的房间不够冷,可以把窗户稍为开启,若你担心房间会太冷,你可以用一个有内置恒温器的小暖炉,作者以往都是这样作而且建议这样。
但如果你居住的地区室温不会下降至合适冬眠的温度,也许有点昂贵,你可能要考虑用那些冷藏装置(餐厅用来冷藏香槟的那种就最好了),用这个的好处是你可以随时替你的龟缔造合适的冬眠环境。
冬眠之后要考虑的事情: 正如你不要把温度突降去令你的龟进入冬眠状态一样,也不要将他们太快的取出来,不要将他们从容器中直接拿出来,却要先把房间温暖,如果你不能把该房间变温暖,可以把整个容器取出该房间放进另一个合适的室(要注意,一个这样大的容器又盛满水是极重的)。
让温度在一、两天的时间里回升,然后用手将龟拿出来放他们返回原先的住处,通常他们需要一、两天去重新适应,所以不要尝试去喂他们,直至到第四、五天才好喂,当他们真正开始吃食,要确保你给予的份量比他们以前吃的份量多些来保充他们在冬天所失去的,用意是让他们尽快恢复最佳的健康和体重,好让繁殖的过程顺利进行,不健康的雄龟对交配失去兴趣,不健康的雌龟不能生产可孵化的旦、或不能承受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劳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