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购 · Chongwugo

中华鲟吃什么食物

  • 更新于:2022-03-23 00:09:47
  • 阅读 ( )

中华鲟鱼喜欢吃一些无脊椎的动物,比如水蚤、水虱。还喜欢吃一些小鱼、小虾、小蟹等食物,成年以后的中华鲟就会捕食一些底栖类的小型鱼,也会摄取一些水底行动缓慢的动物作为食物。人工养殖中华鲟鱼,可以给它们投喂一些螺类、蜗牛、蚌类、红虫、蚯蚓等食物,除此之外,还可以投喂一些合成的饲料。

中华鲟的食物是什么?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停食。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扩展资料: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常见个体50-30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600千克,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的食物是什么?

中华鲟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罕见的鱼类,生活在长江水域,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虽然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它们的生存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中华鲟的生态习性 1、地理分布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产卵洄游期主要进入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入,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三四十年代黄河、钱塘江也曾有过报道,但现已多年未见。 2、生活习性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3、洄游习性 (1)生殖洄游 生殖群体的溯河洄游 生活在海洋中性腺为Ⅲ期初的中华鲟,在夏末秋初进入长江,上溯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直到第二年的10~11月性腺才发育至Ⅳ期。在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中华鲟的生殖群体,也能在坝下江段发育成熟,并形成新的产卵场。 亲鱼产卵后的降河洄游 产卵后的亲鲟,将很快降河入海,性腺退回到Ⅱ期。 (2)幼鲟的降河洄游 中华鲟属于秋季产卵的鱼类,在葛洲坝下产卵场产卵时间为每年的10—11月,仔鲟大约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开始降河,到第二年的5月中、下旬到达河口,历时180天左右,降河里程为1893公里;幼鲟在6月集中进入河口咸淡水区,以后逐步向深水和高盐度地区过渡,9月以后绝大部分离开河口,进入东海大陆架海域。 4、食性 (1)摄食种类 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幼鱼期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水蚤类,也可摄食小型虾、蟹、蚬类;成鲟在海洋中主要摄食底栖鱼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鲟一般停食。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仔鱼在全长3.050.07厘米时开始摄食,主要摄食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鲟以水生寡毛类(水丝蚓、颤蚓、尾鳃蚓等),枝角类(蚤状溞、隆线溞等),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和虾类等为主食;成鲟则主要摄食各种饲料鱼块(如鲫鱼、罗非鱼、鲢鱼和草鱼等)。从1989年起,中华鲟研究所就开展了对中华鲟配合饲料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大规模人工养殖中华鲟开辟了广阔的饲料来源。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均能摄食配合饲料。从目前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来看,稚鲟的开口饲料,以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培育的效果要好;而对于幼鲟和成鲟采说,以投喂配合饲料比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养殖的效果更好。 (2)摄食方式 中华鲟身体的形态结构,是属于典型的底栖鱼类。口腹位,觅食时不是直接追捕食物,而是慢慢探索食物,凭借吻端和唇之间的触须感知食物后,再把伸缩度很大的口,伸长呈圆筒状,把食物吸入口中,其捕食方式属吸吮型。但梁旭方(1996)则认为,中华鲟吻部腹面罗伦氏囊是电觉器官,在中华鲟觅食活动中起作用,而中华鲟触须味觉在觅食中作用不大,即中华鲟依靠电觉觅食。

中华鲟鱼吃什么食物

中华鲟鱼最喜欢吃一些无脊椎的动物,像水蚤、水虱、水蚯蚓等都是它们比较喜欢的食物。除了这些无脊椎的动物,它们还会吃一些小鱼、小虾、小蟹等食物。等它们长大以后,捕食的能力会加强,它们会捕食一些底栖类的小型鱼,还会吃一些水底行动缓慢的动物。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可以选择投喂一些螺类、蚌类、贝类、蜗牛、红虫、蚯蚓等食物。除了这些动物性饲料,还可以投喂一些合成的饲料,这样可以保证它们的营养均衡。但是合成饲料它们的兴趣不是很高,饲养者可以混合动物性饲料一起投喂。

中华鲟鱼怎么养

1、水温:中华鲟鱼对水温的要求不高,只要水温在16℃以上,它们就可以正常生活。人工养殖的时候,如果水温低于16℃,就需要给它们安装一个加热棒,将水温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2、水质:中华鲟鱼对水质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水质干净清爽,它们就可以正常生活。

3、氧气:中华鲟鱼对氧气的需求量比较高,饲养者需要每天给它们打氧,这样才能保证水中的溶氧量充足。